恙虫病,是由恙螨幼虫叮咬人体后传播一种病原体,即恙虫病东方体(又称恙虫立克次体)所引起的急性发热性斑疹伤寒样疾病,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是秋冬季常见传染病之一。其临床特征为突然起病、发热,伴有皮疹和淋巴结肿大,叮咬处有焦痂或溃疡,严重者可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而致死。
一、流行病学特征
(一) 宿主动物与传播媒介
鼠类是最重要的储存宿主,我国目前已在啮齿目的18种动物中发现恙虫病东方体的自然感染,如黄毛鼠、黑线姬鼠、黄胸鼠等。此外,兔、猪、猫和禽类也能感染。本病的传播媒介是恙螨,全球已发现3000多个种,我国有500多个种,分布遍及全国。只有少数恙螨能成为恙虫病的传播媒介。恙螨一生经历卵、次卵、幼虫、若蛹、若虫、成蛹和成虫7个时期,仅幼虫时期营寄生生活,能够叮咬动物和人传播疾病。
(二)传播途径
本病通过携带恙虫病东方体的恙螨幼虫叮咬传播。人主要是被从鼠类感染了立克次体的恙螨叮咬后感染发病的,鼠类是恙虫病的主要传染源和贮存宿主。恙螨是恙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多生活在温暖、潮湿的草丛、灌木丛及江湖两岸等环境。
人与人之间不传染,尚无接触危重病人或带菌动物的血液等体液导致传播的报道。
(三)人群易感性
人对恙虫病东方体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较稳固的免疫力。流行地区居民多经感染而获得免疫,通常表现为散发,外来人群进入疫区常易发生流行。田间劳作的农民、野外作业人员(伐木、筑路工人、地质勘探人员等)、野外训练部队和野外旅游者等受恙螨侵袭机会较多,容易发生感染。
(四)地理分布和发病季节特点
本病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东亚各国流行较为广泛,在我国呈广泛分布,除内蒙古、青海、宁夏和西藏外,其余省份都曾有病例报告。我国北方和南方的流行季节有显著差异。长江以南地区以6-8月为流行高峰,属于“夏季型”,宿主动物以黄毛鼠、黄胸鼠、褐家鼠和黑线姬鼠为主,主要媒介为地里纤恙螨;长江以北地区以10-11月为流行高峰,属于“秋季型”。
二、临床表现
本病潜伏期4-21天(一般10-14天)。多急性起病,主要临床特征为发热、特异性焦痂或溃疡、局部或全身淋巴结肿大、皮疹(充血性、斑疹或斑丘疹)。由于本病造成全身的小血管广泛受损,可累及多系统多脏器,以呼吸、消化、神经系统和肾脏损害较多见。
发热多呈弛张热或稽留热,体温可达38.5~41℃。发病初期于叮咬处出现红色丘疹,继而成为水泡,以后形成黑褐色焦痂。可出现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以焦痂临近的局部淋巴结最为明显。皮疹先于躯干散在性出现,后蔓延至四肢,轻症患者可无皮疹,重症患者皮疹可密集融合,甚至为出血性。
三、预防控制措施
(一)降低环境中鼠类和恙螨密度
经常清除居住地、作业场所及道路两侧的杂草、填平坑洼,以增加日照,降低湿度,使之不适于恙螨的生长繁殖。对不能除草的区域可用化学杀螨剂喷洒。同时采取以环境治理为基础,药物毒杀为重要手段的综合措施控制鼠密度。
(二)做好个人防护
做好个人防护是预防本病的有效措施。恙螨主要栖息在草丛或灌木,应避免在此类环境中坐卧休息或晾晒衣被。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尤其是已发现过病人的地区,应注意做好个人防护,应扎紧袖口、裤管口,衬衣扎入裤腰内,减少恙螨的附着或叮咬。
也可在暴露的皮肤和裤脚、领口或袖口上喷涂含邻苯二甲酸二甲酯或避蚊胺等成分的驱避剂进行防护,如驱蚊灵、蚊不叮等。野外作业后,及时拍打衣物,抖落附着的恙螨;换衣洗澡,重点擦洗腋窝、腰部、会阴等皮肤柔软部位,可减少被恙螨叮咬的机会。
(三)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有恙螨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一旦出现疑似症状或体征如焦痂或溃疡,应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
门诊服务咨询电话:2561778、2560020
急诊服务咨询电话:2560038
入院服务咨询电话∶白班 3045194,13339077992 ,夜班 3323910
医疗工作咨询电话:3032120
医保工作咨询电话:3021729
24小时行风监督与服务热线:96591
南区:安徽省宿州市汴河中路299号
北区:宿州市汴阳三路616号
西区:宿州市银河二路与磬云北路交汇处
邮编:234000
网站备案号:皖ICP备14009017号-1 皖公网安备:34130202000221号
扫码关注公众号
扫码关注官方微博
扫码关注人事招聘网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宿州医院 宿州市立医院
All Rights Reserved.